一、重点领域总体目标、任务和绩效目标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云政发〔2021〕4号)、《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云发〔2020〕13号),启动实施2022年绿色食品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旨在按照“一二三”行动计划,紧密结合“绿色食品牌”为主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整合各方资源,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重点在生物育种、现代食品制造、绿色高效生产、智慧农业等领域持续发力,加快培育一批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成果,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二、重点领域申报方向设置及立项总体要求
绿色食品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域拟重点支持以下7个方向:现代生物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制造、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和“绿色食品牌”重大科技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
立项总体要求:原则上要求具备能力条件较好,且有较好产业协调能力的单位牵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研究方向联合申报。若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组织,则应联合不少于1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实施。
三、重点支持方向
方向一:现代生物种业创新
研发目标及任务、绩效目标要求:立足云南及周边地区需求,充分发挥我省地理、气候资源优势,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等主要特色动植物品种为重点,围绕遗传资源、品种创制、良种繁育体系、种子加工、中试示范及产业化全链条配置创新资源,提升种业发展创新水平。
1.云南主要蔬菜种质资源发掘与优良品种选育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蔬菜种质资源丰富但发掘利用研究不足、国内外种源利用率低,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品种少、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病毒病等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等关键问题,以云南主要蔬菜资源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与鉴定、优良性状深度发掘、育种核心亲本构建;以基因编辑等分子设计育种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制育种新材料;通过精准鉴定评价,发掘一批抗病虫抗逆性强、品质优的亲本材料,选育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蔬菜新品种推广应用生产;建立完善的无病毒蔬菜良种繁育体系,提高云南蔬菜核心品种自给率。
基本指标:引进收集保存蔬菜种质资源2000份;完成蔬菜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精准评价鉴定200份,挖掘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种质100份;创制新优种质50份,发掘抗病虫、风味品质等关键基因8个以上,创制育种核心亲本20份以上;选育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10个以上,规模推广应用新品种10个,云南蔬菜产业核心种源自给率提升到40%以上;建立云南主要蔬菜良种繁育标准化技术标准5个,种苗合格率达到90%以上;示范云南蔬菜生产用种300万亩以上;申请专利18件以上,植物新品种权20个。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2—3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800万元。
2.云南特色杂粮作物专用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荞麦、燕麦、藜麦等特色功能杂粮产业发展对绿色、有机高效、优质抗病、机械化专用品种和产业化新技术的迫切需求,系统开展国内外和省内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和优异资源鉴定评价,进行远缘杂交、聚合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杂交育种技术研究,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研发绿色高效及标准化防控病虫害的配套栽培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并示范;集成特色杂粮专用品种良种繁育技术;研发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开发高值化功能性食品和特膳食品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基本指标:引进收集国内外和省内抗病、优质、高产等优异资源600份,建立其优异资源的鉴评创新体系;建立远缘杂交、聚合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杂交育种体系,选育高产优质荞麦新品种3个、燕麦新品种2个、藜麦等新品种3个;研发绿色高效及标准化防控病虫害的配套栽培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3项;建立研发成果核心样板示范区3个,累计示范面积30000亩,亩增综合效益100元以上;建立形成规模化示范区2个。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0万元。
3.云南特色食用豆种质创新与优异品种选育
实施内容:针对蚕豆、豌豆、菜豆等云南优势豆类优质种质资源类型丰富但创新和利用深度不足,病虫害、逆境胁迫情况突出、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专用品及关键生产技术匮乏等问题,研究食用豆低异交率、优异品质、抗病虫种质创新及特异基因发掘转育、优异抗原导入、专用品种选育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选育“云豆”品种;创新“+豆类”绿色高效模式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巩固和提升我省传统豆类作物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基本指标:创制云南特色食用豆低异交率、优质、抗病虫等创新性种质30份以上;选育具有短翼瓣、优质、抗锈病、白粉病病虫等单一或者综合性状的专用新品种5个以上,并通过国家登记、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发掘获得短翼瓣控制基因,研发蚕豆、豌豆等冷季食用豆育种创新技术2项以上,种子质量控制技术1项以上,专用高效生产技术2项以上;建设核心样板示范区2个,示范区面积累计30000亩,亩增综合效益120元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800万元。
4.优质高产多(专)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实施内容:针对目前云南省适宜与玉米、甘蔗、烟草等作物间套作种植的优质高产多(专)用大豆新品种缺乏问题,系统开展大豆食用品质性状的快速检测技术和大豆高效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发掘和利用云南大豆资源中的品质性状优异等位基因,选育适合云南地区种植模式的优质、高产、多(专)用大豆新品种并在周边地区进行推广应用,为提升我省大豆生产自给率提供科技支撑。
基本指标:创建大豆食用品质的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大量品系(种)食用品质的田间快速鉴定和室内精确鉴定,提高大豆品质鉴定效率;建立大豆高效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体系,选育出耐阴性强、高蛋白、多抗、早中熟,适合豆制品加工或菜用等多(专)用的优质大豆新品种2个以上,并在云南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选育品质性状和产量突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遗传改良品系20份以上,为后续的新品种审定做材料储备;授权发明专利或标准2件以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篇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300万元。
5.云南地方特色畜禽资源高效精准定向选育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猪、鸡、牛、羊等我省优异地方畜禽资源,集成运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高通量技术,解析抗逆、肉香、乌质等特优特异性状的种质特性和遗传成因;发掘具有育种和生产价值的地方畜禽资源特色性状致因基因及其分子标记;集成与有效利用表型、系谱和分子标记信息的遗传评估技术,建立核心育种群体开展高效精准定向选育,培育聚合优质、高效、抗逆等特性的畜禽新品种(系)并示范推广。
基本指标:完成地方畜禽资源基因组鉴定与特征性状评价800份;构建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组学特征数据库1个;挖掘并验证控制目标性状的功能新基因20个以上,研制并示范遗传评估技术3项以上;组建育种核心群和扩繁群3个以上,存栏数分别为500头(只)和5000头(只)。通过高效精准定向选育实现特征性状及生产性能分别提高20%和10%以上,主要畜种示范推广10万头(只),制定标准或技术规程4项以上,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5件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6.云南特色鱼类优良新品种创制和示范
实施内容:解析云南名贵特有土著鱼类及洞穴鱼类全基因组,鉴定优良性状并深度挖掘调控基因,构建育种核心繁育亲本群体;开展云南特有鲤科鱼类属间远缘杂交,创制肉质优良、肌间刺较少、生长速度快、适宜复杂水体养殖的新品种(系),并在池塘、稻田和湖库示范。
基本指标:解析具有重大产业价值的土著鱼类和洞穴鱼类基因组各2种以上,完成优良性状及其调控基因的精准鉴定400份,挖掘优良性状致因基因10个以上,创制新品种(系)2个以上,形成可繁良种亲本群体3万尾,年产鱼苗1亿尾,推广养殖3000亩以上,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件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方向二:现代食品制造
研发目标及任务、绩效目标要求:围绕云南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利用与营养健康新产品开发、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方面的科技问题,以农产品中功能物质和营养成分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系统研究功能活性,挖掘功能成分,开发营养健康类功能产品,加快构建精深加工及成品保质品质控制技术体系,支撑现代食品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1.核桃抗氧化调控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实施内容:针对核桃仁、核桃油、核桃饮品等易氧化和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开展核桃原料、组分及产品贮藏过程的氧化劣变规律研究;研发核桃原料抗氧化劣变调控和特征风味物质保持新工艺及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剂、高活性脱氧剂和高阻隔包装材料,突破加工制品保质期短的瓶颈;研制核桃油、核桃蛋白等高值化利用的新型核桃健康食品,构建核桃贮藏加工综合调控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
基本指标:阐明氧化酸败机制,建立品质调控理论,明确核桃原料、组分及产品贮藏过程中氧化劣变机制;形成核桃原料贮藏保鲜关键技术3项以上;建立质量调控技术体系及配套规范5项以上;开发出天然保鲜剂及包装材料3种以上;申请发明专利8件以上;开发新型核桃健康产品10个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800万元。
2.植物源性功能肽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大健康产业需求和杂粮、食用菌、辣木等云南特色优势资源,研发目标肽靶向释放和高效制备技术生产高特异性酶制剂;研发微生物发酵—酶解耦合控制关键技术制备抗菌肽、降糖肽等系列功能性肽产品;集成分子自组装、共组装及纳米荷载技术提高多肽加工稳定性,研发分子界面组装及偶联修饰技术提高胃肠响应实现功能因子的高效吸收。
基本指标:在功能性肽开发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3项以上;开发新型活性显著且功效明确的功能性肽类5种以上;制定产品生产标准3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件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800万元。
3.农产品绿色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实施内容:针对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大量外源化学物质添加不当导致产品特征不明显、质量不可靠、安全不确定等严重影响我省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问题,开展基于云南特色农产品资源的食用天然植物添加材料特征成分的发掘利用研究;现代绿色高效的原料制备、分离、精制及其过程中有害物质去除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成套专用设备的开发;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零添加”替代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并建立相应的生产技术体系。
基本指标:研发云南特色农产品绿色精深加工技术3项以上,形成绿色加工规程或标准5套以上;形成零添加或替代新技术生产示范线2条以上,构建农产品绿色精深加工示范点5个以上;开发云南特色新产品5个以上,其中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单品3个;实现产值5亿元,利税5000万元。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0万元。
4.云南特色预制调理食品规模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实施内容:针对我省特色预制调理食品种类少、结构单一、品质易劣变、规模化不足等问题,以小麦、稻米和杂粮等为主要原料,以畜禽水产、蔬菜、薯和菌类等为辅料,重点开展云南特色预制食品的工艺挖掘与优化升级、营养均衡与精准设计、多源性配料制备、特征风味与质构保持、品质保真和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具有云南特色的预制调理食品新产品;集成新型冷冻、智能包装和中央厨房制造等新技术和新装备,研发设计产品定制式组合,建立智能化和规模化示范生产线。
基本指标:突破云南特色预制调理食品加工新技术10项以上;创制预制调理食品新产品15个以上,研发新配料10种以上,制订标准或规范10项以上,建立示范生产线。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800万元。
方向三: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
研发目标及任务、绩效目标要求: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任务,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聚焦“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科技需求,重点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等领域,稳定生产标准化、高质量的农产品,为打造绿色食品牌提供科技支撑。
1.云南主要果蔬产品采后高效增值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主要果蔬采后保鲜技术发展滞后与果蔬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以云南优势水果、外销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采后储运过程关键品质控制技术为核心,开展果蔬产品精致化产地初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采后处理保鲜技术提升及标准化研究及示范。研发一批主要果蔬分级、包装、储运保鲜及产地初加工技术标准,构建产地、贮运、销售等全覆盖式的果蔬采后全程保质标准化技术体系,提升云南主要果蔬产品的储运保鲜品质。
基本指标:形成果蔬采后处理技术规程(标准)20套;研制果蔬高效绿色保鲜关键控制技术5项,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5项,开发绿色保鲜剂3个;带动2家以上农产品采后加工企业,实现新增产值1亿元,有效提升云南农产品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2—3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2.咖啡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目前咖啡产业缺乏优质品种、栽培模式单一、单位产值不高、初加工粗放、精品率不高,主要以原料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单一、总体效益较差等问题,系统开展咖啡优质品种筛选、研发集成咖啡有机高效种植、肥水调控、精品化加工与咖啡资源多渠道综合利用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大幅提高咖啡种植与加工综合效益。
基本指标:筛选咖啡优质品种3个以上;制定咖啡有机生态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套、精品咖啡加工技术规程1套、咖啡精深加工技术规程3套;培训新型农民1000人次,集成示范总面积5万亩以上,产值5000元/亩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培育龙头企业3家以上,研发咖啡新产品5个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400万元。
3.澳洲坚果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研发及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澳洲坚果加工技术与工艺不够完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副产物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研发无划痕脱皮、高效清洗、全自动分选、节能自动控温干燥、破壳取仁等技术;研发澳洲坚果脱皮、清洗、分选、干燥、破壳取仁等关键工艺及专用设备;开展采后处理、产品加工生产线的规模化、自动化升级改造;开展果实综合利用研究,开发果仁新产品与果皮、果壳、果粕等副产物新产品。
基本指标:研发澳洲坚果专用加工设备4种以上,新技术2个以上,精深加工产品5个以上,副产物产品3个以上;建立优质高效澳洲坚果加工关键技术1套;建立示范生产线1条。商品壳果外观缺陷果率≤20%、果仁缺陷果率≤3%,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申请专利6件以上,制定标准4项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0万元。
4.热带高值水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热区牛油果、蛋黄果、番木瓜等热带高值水果产业缺乏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控难度大、配套生产技术落后、产业效益不稳等问题,研究筛选优质高产高值的热带特色水果品种,研发并集成优质种苗繁育、轻简化高效栽培、品质提升、绿色防控等生产关键技术;创建适宜性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并在适宜区建立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
基本指标:筛选热带高值水果新品种5个;研发集成各类技术及装备3个以上,创建品质保持和高效生产模式3套以上,制定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2个以上,打造知名品牌1个以上,培育龙头企业1家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600万元。
方向四:现代林业科技创新
研发目标及任务、绩效目标要求:围绕云南林业物种资源丰富,可供发展林下种植的林地面积大,经济效益低、生态安全种植模式缺乏以及生态建设中缺乏不同生态类型的乡土观赏树种现状,重点开展木本森林蔬菜绿色种植、不同区域乡土观赏树种选育及丛生竹笋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为美丽云南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示范。
1.木本森林蔬菜绿色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我省滇中、滇南人工林面积大,林地综合效益低,现阶段可产业化发展的优质木本森林蔬菜种类少,栽培模式缺乏以及当前林下种植可能会引起的土地过度开垦,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开展优质木本森林蔬菜种类筛选,壮苗快繁,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及生态培育模式研发并推广应用,构建符合森林开发承载力的林下规范种植技术体系,促进林下经济安全、绿色、高效发展。
基本指标:在滇中云南松、滇南思茅松人工林内,构建森林蔬菜生态培育开发模式2个;筛选适宜林下种植的木本森林蔬菜种类5个,营建资源收集圃20亩;开展林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发,制定技术规程3个,建立试验示范区2个,面积400亩,辐射推广1000亩。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2.特色优良乡土观赏树种选择及应用研究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中缺少不同功能定位特色观赏树种的问题,开展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功能定位特色优良乡土观赏树种选择及苗木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建设品种化、容器化、基质化、标准化配套的苗木繁育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实现苗木产业的提质增效;开展树种配置及生态景观林营造技术集成示范,突显云南观赏植物的多样性及生态景观丰富性,提升关键区域生态景观质量。
基本指标:筛选出不同区域生态类型优良乡土特色观赏树种12种以上;制定高效培育技术标准3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建立不同区域生态类型优良特色观赏苗木标准化培育示范基地200亩,培育优质苗木50万株;建立特色生态景观林营建示范点2个以上,示范面积500亩。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0万元。
3.丛生竹笋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丛生竹笋活体保鲜技术缺乏、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重点开展丛生竹笋无公害活体保鲜、竹笋加工剩余物天然活性成分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功能食品、天然饮品、化妆品、动物蛋白饲料等产品,建立丛生竹笋无公害活体保鲜、加工剩余物高效利用加工示范基地。
基本指标:形成丛生竹笋无公害活体保鲜技术、丛生竹笋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利用加工技术2项以上;建成丛生竹笋无公害活体保鲜、加工剩余物绿色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个以上;创制包括功能食品、功能饮品、天然日化产品和动物蛋白饲料等丛生竹笋深加工新产品4个以上,并制定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4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8件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方向五: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
研发目标及任务、绩效目标要求:围绕绿色、高效、优质、安全发展需求,以耕地质量保育、节水节肥增效技术、环境友好型投入品为主攻方向,聚焦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农产品品牌打造等重点环节科技创新需求,加强绿色技术攻关,构建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体系,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有机发展。
1.有机茶园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茶园病虫草害防控、土肥管理等有机化技术的需求,开展茶园土肥有机化调控、茶树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害虫天敌资源保护与应用、低值低效茶园提升等栽培技术研究,集成茶园土壤肥力提升、氮肥总量控制、有机肥运筹、配方复合肥与控释肥、绿肥间作等区域特色的茶园土肥管理技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产模式和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全省茶园绿色有机化进程,为打造世界一流茶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基本指标:研发集成茶园绿色有机化生产管理技术3套以上;制定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4个以上;建立绿色有机生产示范基地5个以上,示范面积2万亩,带动100万亩;示范区化肥用量减少20%,化学农药零增长;申请专利5件以上;培育龙头企业2家以上,培训技术人员5000人次以上,带动1000户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0万元。
2.云南高原特色经济作物专用生物肥料创制及产业化
实施内容:针对我省高原特色作物缺乏高效高活性生物肥料的问题,重点围绕茶树、花卉、蔬菜、咖啡等高原特色作物,开展微生物菌肥基质配方和全元、复合微生物肥配方研究,开发促进根系生长、转化土壤养分、防控土传病害、消减和钝化根际有毒有害物质等特定功能专用微生物肥料配方,制定配套高效施用技术规程;开展发酵微生物菌种复合功效研究,优化不同固体有机废弃物堆肥发酵工艺参数,提高生物有机肥产品质量,开发配套生产工艺与技术,实现规模开发和批量生产;开展绿色生物肥料产品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研究,建立合理、科学的生物肥料产品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开发云南高原特色作物专用生物肥料产品3个以上;制定生物肥料生产或施肥技术规程2项以上;申请专利3件以上;生物肥料累计制售推广2万吨,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产值提升10%以上;农民技术培训1000人次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0万元。
3.生物源农药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高效绿色农药新产品开发
实施内容:针对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生产过程中重大病虫害防治难的问题,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源,研究生物农药发酵工艺、分离提取、制剂加工等关键技术,集成优化产业化配套技术,开发新型高效绿色农药新产品;重点在蔬菜、茶叶等作物中产业化集成示范生物农药规模化生产应用技术,研制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绿色生产新模式。
基本指标:研发新型高效生物源绿色农药新产品3种以上,其中获得国家农药登记证3种以上,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5件以上;在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作物中核心示范推广面积3000亩以上,防治效果80%以上;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面积累计50万亩以上,整体防治效果7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0万元。
4.绿肥提升耕地质量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冬闲地及果茶园行间空地面积大,连作障碍时有发生、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结合智能化管理数据库建设,开展适合于不同种植地的绿肥品种筛选和优化配置,研发绿肥相关产品与装备,集成绿肥应用的耕层库容扩增、土壤快速增碳培肥、种植制度优化、养分协同增效、生物定向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旱地应用绿肥提升农业产能及有机农产品提质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并进行应用示范。
基本指标:形成应用绿肥的坡耕地综合产能提升技术5项,研发绿肥相关产品与装备5个;筛选适合不同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绿肥品种10份;集成区域耕地质量提升与绿肥应用农产品提质增效综合技术模式5套。创建核心示范区2000亩,技术模式推广应用15万亩,辐射50万亩,核心示范区作物产量提高10%,产值提升500元/亩;开展技术培训1000人次,带动农户500户,增收1亿以上;备案技术规程2个,申请专利5件。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300万元。
5.有机牛肉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实施内容:以存栏数较大、所处生态环境特征显著的文山牛、滇中黄牛、中甸牦牛为对象,针对有机牛肉生产的全产业链需求,开展有机肉牛生长发育环境的监测评估与条件控制研究;建设有机牧场,集成与示范肉牛有机饲料高效生产技术和高档肉牛饲养管理标准化技术;研发与集成有机肉牛屠宰加工及生产过程标准化技术并进行示范。
基本指标:开展有机环境评估,提出有机肉牛场及畜舍建设标准与规范;提出高产有机放牧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高产有机能量饲料、蛋白饲料栽培技术和高效加工技术各1套;研发有机肉牛预混料、浓缩料和精料补充料系列产品5个;制定不同牛群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和规范各1套;通过有机认证的牛场及其产品1个以上;有机饲草饲料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有机肉牛年出栏2000头以上,综合产值达1亿元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
6.云南高原猪鸡饲料高效生产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实施内容:围绕猪鸡养殖产业链中关键环节—配合饲料,开展云南非常规饲料原料开发、饲料原料预消化与预处理、配合饲料动态精准营养配方、饲料营养调控肉蛋品质、饲料高保真低成本生产工艺及装备等技术研发与集成,形成猪鸡高效饲料生产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并推广应用。
基本指标:开发云南非常规饲料原料及配套应用技术3项以上;研发饲料原料预消化与预处理技术3项以上;研发猪鸡动态精准营养饲料配方各5个以上,饲料转化效率提高10%以上;研究饲料营养调控提升肉蛋品质技术2项以上;研发饲料低成本生产工艺2套以上;建立云南高原猪鸡高效饲料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2项以上,配合饲料成本每吨降低50元以上;培训饲料生产、养殖技术人员、养殖户2000人次以上,生产推广新型配合饲料2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7亿元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方向六: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研发目标及任务、绩效目标要求: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着力推进数字农业、农业物联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构建生产管理模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联通供应链和销售平台数据,探索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模式。
1.云南主要粮经作物全智慧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省主要粮经作物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等生产中面临的劳动力不足、生产效率低、效益不高等挑战,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构建作物资源大数据仓库,开展智能化设计育种,选育突破性新品种;构建作物生长数学模型,开发云南农业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作物生长模拟系统和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等软件系统,实施大田智能控制;开发作物产量预测系统、产品安全追溯系统。最终通过作物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农业的精细、高效、智慧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覆盖作物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农业产业链。
基本指标:建成我省主要粮经作物的表型组、蛋白组、代谢组、基因组等基础性数据仓库4个以上,开展以水稻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智能化分子设计育种;构建涵盖云南省土地利用、农业气象、地形地貌、农田土壤等信息的基础数据仓库;构建作物生长模型4套以上,开发具有不同功能的智能软件系统4个以上,开展模拟模型和软件系统的应用;建立作物智慧生产中试基地,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形成不同作物智慧生产集成技术标准2套以上,授权专利3件以上,软件著作权登记5件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2.特色农产品光伏冷库冷链物流技术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应用
实施内容:针对云南省特色农产品等在初产地缺乏冷藏保鲜的问题,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来建立云南省绿色能源驱动冷库冷链物流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冷藏保鲜的需求。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云南省绿色能源驱动的“云上冷链物流”保鲜冷藏冷库技术体系与规范,开展以特色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技术与设施为重点的光伏冷库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动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云上冷链物流”发展。
基本指标:开发基于绿色能源驱动的分布式储冷型田间地头仓储保鲜冷藏冷链设施20台(库容量50—100立方米),且光伏驱动为主的保鲜冷藏冷库保证率在60%以上;建成以光伏蓄冰储冷核心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点不少于10个,将特色农产品加工、运输环节损失率降到10%以下;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作产品与区域气候特征相适应的智能化保鲜冷藏冷库技术体系,形成光伏驱动的保鲜冷藏冷库相关技术规程、标准、工艺等5项;申请专利10件。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3.土壤养分大数据构建及智能化全程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实施内容:以提升云南省土壤养分监测与分析信息化水平为目标,提出土壤养分—环境气象—作物生长的多要素、多结构综合感知系统,构建多尺度融合的天空地立体作物/土壤养分监测技术体系,构建面向政府服务的测土配方私有云平台,基于数字土壤技术,实现云南省土壤养分信息系统,深度挖掘海量土壤养分要时空变化特征,构建主要作物产量潜力预测模型,形成以区县尺度的养分大配方数据库;面向企业、农户等构建施肥服务的公有云平台,形成在线施肥配方、肥料供销溯源的养分小调整数据库,打造全方位、全链条、一体化的服务。
基本指标:研发天空地立体作物、土壤养分监测技术,研发面向政府服务的土壤养分大数据私有云服务平台;研发面向企业、农户的土壤养分大数据公有云服务平台;形成云南省省域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形成县域地块尺度主要作物基肥配方不少于6个;成果在不少于6个县域应用场景中进行应用,实现经济效益5000万以上;申请系列知识产权。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4.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数字乡村治理及应用示范
实施内容:推进已有县域涉农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及信息整合,制定数据共享标准,建立县域涉农大数据资源汇聚和分析平台;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深度融合技术及应用;建设县域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及创新应用平台,建设农业农村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体系及平台,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及平台、“互联网+”乡村数字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和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网络化,提升乡村管理与服务能力。
基本指标:建立县域大数据资源汇聚和分析平台;县域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及创新应用平台;建立县域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便民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实现农业自然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管理部门业务数据等涉农政务信息的资源整合,连续三年营业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年均服务人数2万人以上,形成典型、可复制推广的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实现经济效益2000万以上。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1—2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方向七:“绿色食品牌”重大科技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
研发目标及任务、绩效目标要求:按照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目标任务,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落地云南,做大增量,重点围绕产业科技需求,推进“绿色食品牌”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引进企业牵头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形成新业态、新模式。
条件及要求:对到云南新投资农业领域且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对其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科技项目立项支持。
支持强度:拟支持项目3项,每个项目资助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联系人:汪经理15368059308